-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04-24
- 点击:8503
- 来源:[db:来源]
泉州市盲聋哑学校
??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具有发生中强度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同时,我校又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防震减灾中存在许多特殊困难。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地震安全性评估条例》,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加强校园安全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狗勒鸺踉挚破战逃疃惺导忧慷匝诘卣鹪趾χ械淖晕曳阑び肭笊兜钠占?,努力提高师生应对震灾的意识与自我?;つ芰ΓU鲜ι纳筒撇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2004年泉州市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中我校教师代表队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依托在我校建立的泉州市青少年防震减灾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殊荣。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形成合力
1、职责明确:为了确保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更好的起到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副校长为主管,各处室紧密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校园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供稳定的教育活动经费,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和工作责任,确保应急联动,发挥最大的应急合力。
2、师资队伍:聘请泉州市地震局黄金钟副研究员为校外辅导员,不定期举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各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每学期要求做到“五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参观一次泉州市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馆,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为我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2008年10月份我校聘请市地震局的黄金钟副研究员对全体教师进行震前、震时、震后各时间段的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培训,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掌握应急自救互救要领,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师资队伍。
3、学科渗透:学校教务处每学期的教学常规中明确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向各班提供地震科普教材、光盘、录像带、科普书籍、挂图等教学资料,加强地震科普与学科知识的渗透,找准切入点,拓宽残障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视野,保证学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在平常教学常规“六认真”检查中加以考核,对于一些成功的的案例进行推广。
二、加强基础,丰富资源,突出特色,力求实效
1、校舍抗震性能好,应急避险场所广阔
?根据闽安监[2008]152号文件精神,经查阅各幢办公楼和教学楼建设时备案资料,我校校舍的抗震性能均达标准。其中主体办公大楼、盲部教学楼、聋部教学楼、盲聋部食堂都按7.5度抗震设计施工,?;ァ⒒厮奚岷褪程檬前?SPAN lang="EN-US">8度抗震标准设计施工的,均达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的抗震等级。同时,在学??湛醯囟忌栌凶诺目拐鸨芟粘∷莨娑ㄊι咳?SPAN lang="EN-US">1平方米,全校约需400平方米应急避险场所,而学校的运动场可用面积就有5400平方米,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还有1200平方米的草坪、1400平方米的操场及军体区,都作为应急避险的场所,并设置了明显标识,能够满足学校和基地全体师生的应急避险要求。
2、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
(1)依托在我校建立的泉州市青少年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内设有多功能展馆约60平方米,馆内有地震知识、自救互救常识宣传画廊约20米,有图书画册专栏、震灾应急知识电子触摸屏和TY—1型地震仪等。该展馆坚持每周一次30分钟以上的多形式(知识授课、讲座、参观展馆、观看VCD知识竞赛等)的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知识面广,互动性强,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目前已有12万人次学生接受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2)学校网站“泉州特教信息网”开设了地震科普专题栏目,创设了工作档案、地震科普、案例解析、系列活动等分栏目,同时成功地与泉州地震科普之窗进行链接,师生们可以通过此链接阅览到综合知识、法律法规、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地震问答、科普长廊等相关知识,信息丰富,为师生创设一个防震知识教育的平台。
(3)在学校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地震科普角”,藏有多种防震减灾科普读物。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系列活动
我校是一所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又是全寄宿的听障或视障儿童,因此,在进行紧急避险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地震演练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在遇险应急中将损失和灾难降到最低程度。
1、立足校本,务求实效
(1)通过晨会、班会、校会、团队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了解《你应该了解的地震知识》等防震常识,并组织师生观看地震科普动画片《蟾童》,参观学校地震展览室。通过防震常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产生的,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地震来临时,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护生命、尽量减少损失等知识,让学生广泛了解地震知识,增强防震自救意识。
(2)开设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利用电视、广播、图书、宣传栏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活动,进行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
(3)以学校为教学阵地,坚持地震知识的宣传,利用墙报、专栏、讲座、兴趣小组活动等,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4)科学制定应急避险模拟演练方案和实践,架构防震减灾专用信息传播和指挥平台。针对学生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可能出现地震情况,组织学生如何紧急疏散。通过多次演练,使学生知道在各种情况、各种地点,应怎样疏散,应该沿着哪条线路疏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5)对于全体教职工我们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练兵和各项应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人员的素质,确保在现有的人员和条件下,一旦震情出现,能够快速正确地完成地震应急工作的各项任务。
(6)各班主任认真开展“五个一”活动,各科任老师扎实开展学科渗透,分解次生灾害,使地震在盲聋学生心目中并不恐惧,形成一种常态的、有序的、科学的、人文的防震减灾心态反应。
(7)深入开展地震后心理预防和恐慌心理的调整技能的培养,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的培训。
2、延伸校外,带动辐射
(1)学校充分发挥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馆的优势和作用,每年利用夏令营等举办防震减灾知识竞赛、小品表演、模拟演练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普及学员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2) 动员残障学生及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利用节假日,向家人和社会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从而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共同建设安全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让每个学生了解掌握地球的地质结构,地震的孕育与发生,防震、抗震、自救、互救的科普知识。同时精心策划科学的防震减灾模拟演练和自救互救能力培养等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地震是种偶发性自然灾害,要将损失和伤害降到最低,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校园环境的布局、建筑物的抗震、人员应急反应能力等因素,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我校将继续努力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引向深入。
?
二00九年三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