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04-17
- 点击:12360
- 来源:[db:来源]
师生信任感的建立
——聋生教育实例分析
张步宏
人际信任是人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人们学到的大部分内容是学习者在没有独立证据的情况下相信他人的口头和书面陈述而获得的。教育学家认为,信任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信任他们的老师,才能更好地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和观念;教师信任他们教的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保证其采取教育策略符合学生实际,真正在学生成长中发挥效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发现很多有关师生信任的个案,通过分析个案发现师生间的信任感建立并不理想。
实例一:甲生周一未按时到校(通常周日下午返校),在课程结束后得知其在宿舍睡觉。询问生活老师得知,感冒卧床休息。我首先怀疑他在撒谎,猜想:周日网吧通宵,所以会迟到且补觉。去宿舍探视时特意试探性问:为什么没能象往常周日到校?几点离开家?心存怀疑,问甲要了他妈妈的移动电话号码,联系家长确定他并没有撒谎。他平日工作负责,只是学习不够上心,课堂表现比较消极,酷爱玩电脑。
???? 实例二:甲生周末未按时回家,许久不回短信,担心他路上出意外(当天下暴雨)或出走。寻找过程中通过QQ联系他,他谎称是另一同学,更是谎称其在家,在我说出已跟家联系并请其帮我联系甲。其间我跟本班学生手机联系,学生告诉我,甲刚用QQ跟他聊天,此时我才怀疑甲在撒谎。QQ同学的身份告诉我:甲在另一同学家庆贺同学生日。此后回复短信“对不起,不要担心。”
实例三:甲生周末未按时回家,之后在全班并未对其严厉批评,因我觉得普通学生互相串门并不是一件“大事”,不想给学生压力。只是告诉他们以后周末去同学家要先告知父母或老师,以免担心。因第二周全体学生都要回家(清明节放假),凑巧假期第一天是班里一生的生日,甲让我帮其联系父母要去该生家过生日,其父未批准,甲有失望之情但未强执。询问其余生,也有说回家也有说先回家再去该生家。其后周一我得知,全班学生都去该生家庆贺其生日,包括甲生。
实例四:清明节放假第二天晚,和初二甲生聊天,知其在乙生家,甲说“不想回自己家”。且之后乙生还主动开视屏,让我看他们一起玩耍,可以看出他们对老师知道甲生未回家一事并不担心。而此前初一年的女生未按时归家被学校处分,当时乙生还被问话调查。
反思:
(一)分析实例一与二,起初为何会对两个人的行为持不同的态度,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已“贴标签”,造成了对学生的不信任或错误信任。同时意识到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实事求是,经过调查确定事情经过后再谨慎做出处理反应;不要将学生分未三流九等,公平公正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戒除怀疑习惯,在处理平日里表现不令人满意的所谓“差生”出现的错误更需谨慎,避免先入为主观念的误导,失去他们的信任,使这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实例二与四,同是周末私自去同学家,为何学生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为什么他们不怕科任教师知道,是原本就不怕该班班主任知道?还是出于信任,觉得科任教师不管这些事务(班主任处理此类事务),也不会告知班主任?他们为什么或不惧怕或相信科任教师,愿意与老师分享他们成长的某过程。原本学生互相串门并不是什么影响很恶劣的事,但我们出于担心受社会不良聋人及健全人的哄骗,对私自串门很敏感。是否平时事无巨细地严格管理影响了学生对教师信任感建立?
( 三 )实例三,师生交往至今已有七、八个月,教师所表达和传递了自己老实,及有诚意和诚心,并没能取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信任作为一种保障感,用日常用语说就是“放心”,不必提心吊胆,担心对方不会照自己的期望或托付而“为自己”做事。教师所期望学生做好分内应做的事情,教师托付学生希望对方能告知具体事件并没能实现,因此教师也难以建立起对学生的信任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信任感是持久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双方均在互相试探中了解对方的可信度,对人性的不同认识,使得双方不能同时建立起信任感。即便形成了基本信任,也有可能因突发事件使已建立好的信任感崩塌。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人品和科学的儿童观,给予生宽容和信任,保持良好的记录,保证师生关系良性发展;不断反思,改进教育策略,改善师生关系,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