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qzjy
- 时间:2008-11-12
- 点击:9534
- 来源:[db:来源]
??????????????????????????????????????????????????????????????????????? 作者:钟金卿
??????? 当前盲校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效率不高的现象,何谓教学有效性呢?余文森先生在《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从各个视角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其实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1】。盲校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盲文与汉字的转译带来的系列问题(如难以确定具体的音调、没有汉字的音形意结合;盲文阅读的速度慢、盲文书写的速度不快),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盲校语文活动的有效开展,突出表现在文言文和诗歌教学、课堂时间不足、课堂练习难以开展等。而且看起来似乎难以改变这个现状。其次由于盲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而语文是个小百科的学科,他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且盲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有效感知和理解文本,从而常常导致师生活动难以进行。再次视觉障碍学生与普通儿童相比也具有特殊性,如动作表现迟缓,感知觉缺乏,言词与具体形象脱节,形成方位和空间概念困难,想象力不丰富等,邓晓红老师对这方面已论述的很详尽【2】,这些特殊性对盲校的教材提出相应的要求,然而盲校用的是普校教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现在使用的教材做出适当的处理,使教材中的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的教育理念无疑成为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如何从教育理念的高度出发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治本的必然。本文的撰写是根据余文森先生在普校的改革中得出的观点去分析探讨盲校现语文教学的低效性问题。
一、?????????? 就发展内涵,切实定位盲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目标通俗的说就是要在每个课堂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一定的发展,每一个教师首先应该有这样的一个理念,自己的每堂课都要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最少有一点的进步,我认为这是课堂有效性的底线,然而就是这个底线操作起来也是如此的困难,因为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教学目标中就必须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和每个学生的综合水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也就是三个目标只有服务于最有利学生的发展这一总目标,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就语文学科目标而言,知识目标是一些基础积累,能力则是学习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主要讲究体验。其实在我们学校的教案中已经要求三个目标的统一,然而盲校同普通学校一样,即使一个班级学生数量不多,然而成分也依旧复杂,就我们班而言,从多个维度去分类,可以分为低视力和盲生,也可以分为单一障碍和多重障碍,还有优秀和暂时落后生,年龄差异也很大(这是普通学校少见的),盲校语文经常会感到教学目标难定,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显著,所以往往在无奈中丢弃落后生,以中等生为主兼顾优秀生,即使这种课堂上的成功,然而在我看来也是失败的。由于教学目标很难在课堂中得到统一实现,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把目标分为A类和B类(见下图),A类是每个目标中的基础目标,要求所有学员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够达到的,B类目标则是主要针对中等以上程度达到。当然如果能够根据程幼平先生提出的【3】实施更是理想。
课文篇目 | 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情感态度目标 |
背影 (朱自清) ? ? | A类: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准确认读、理解课文新字词; B类:理解关键词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 ? | A类:学习本文中抓住人物形象“背影”在特定环境下的作用; B类:学会从多个角度(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刻画人物 | A类:体会父爱情深及儿子不同阶段的感情; 体会自己父母的爱,增进与父母沟通,学会关心父母 B类:以文字的形写下对父母想说心里话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 | A类:了解鲁迅;掌握人迹罕至等生字词;背诵课文第二段 B类:揣摩文章精彩的语言; | A类:培养学生观察景物以及人物的能力; B类:仿写经典句型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成长经历 | A类:品味作者的成长经历感受作者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热爱生活 B类:对比自己和鲁迅的童年的异同,谈感受 |
扁鹊见蔡桓公 ?? (韩非) ? ? | A类:识记居等重要词语的意思;能复述课文大意 B类:归纳而等虚词的用法,背诵本文 ? | A类: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翻译出相关句 B类:学会通过上下词或者上下句确定某个未知词语的意思;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领 | A类:理解课文是深层意思,即要虚心接受意见 B类:能将课文中的哲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
(资料来源:钟金卿2008年秋季语文教案)
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制定适合学生个体的目标,才可以使学生真正的享受到课堂,也才能够真正提到课堂的有效性的层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儿童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且无论对于A类还是B类目标都是统一服务于儿童发展的,至于目标何谓合适的目标,就是接下来要将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了。
二、?????????? 就发展层次,有效将盲生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我认为如果教学低效,那么很可能你不了解你的学生。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而且来的有些措手不及,因为你在提问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全班没有一个人有能力完成。盲校语文课堂中经常容易出现所谓的“冷场”现象,而且这也是公开课教师最怕遭遇到的。我想这个现象的发生除了一个班级学生人数少以外,还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是教师的提问超出了学生能力的范围,也就是超过了“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维果斯基认为: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时候不是教遥远的教育,也不是教学生已经会的,恰恰是所谓的“跳一跳够得着的教育。事实上伟大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者改组也和这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遵循发展区理论,教学才能真正有效。以后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也才能少掉这样的话语:由于没有充分估计到学情,提出的问题遭遇冷场,或者由于没有估计到学情,在短短的几分钟,学生已经将老师的任务圆满完成。
三、?????????? 就发展形式,注重盲生的内向发展
简单地说,内在发展是智慧发展;外在发展是知识发展,两种发展具有关联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为此,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知识是永远进步的。其实当然需要注意盲生的双向发展,但是我们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在发展。上海师范大学王荣森教授在《听王荣升教授评课》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现在上的语文课很多都是变态的,看到课文第一句话喔唷“开门见山”,看到人物出场,喔唷“肖像描写”,然后分析“从上写到下,从装饰写到面容,喔唷通过……表现…..赞美了……”,看到这些描述的时候,结合自己的课堂,我们是否发现我们便是这样的上课,只是注意学生知识的积累,或许学生对这样的分析课文早就熟悉,况且盲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好,但是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又经常发现稍微更改的题目不会做了,语文课堂上天天讲那些知识而忽视了智慧的培养是我们每个盲校教师都十分应该去注意的。
例如盲初一语文第八课论语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容易培养一个一个会背诵的盲生,却难以培养一个会思考的学生,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内在发展。当然很多教师自己怕有思想的学生,备课的时候也是千篇一律,不论对于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文均是一样的备课。这样的课堂中怎么可能培养的出有思想的学生呢。课堂的有效性又去哪里找呢。例如上论语的时候我就问学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师什么意思,教师自己也可以思考,如果经常去复习就可以当老师,老师那么容易当吗?解释成榜样呢,是否更好呢。比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到底如何翻译等,如果按照大纲教书按照教师参考用备课而没有思考那很难把这句话翻译和解释好。教师只有不断的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向发展和外向双向共同发展,从而根据设计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真正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能给课堂带来真正的有效性。
综上,其实提高盲??翁玫母慕胧┖芏?,然而从原理层次上提高才是根本的,基于此本人认为这三条建议是衡量课堂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也就是第一每个学生能否在每个课堂中或多或少的收获一些?这个收获是否是以前没有的?盲生的收获是否包括知识的成长与智慧的进步两个方面?
?
参考资料:
余文森:《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邓小红:盲校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国特殊教育》2006第四期
?程幼平:《针对盲生差异,实施分类教学》,华夏出版社,2000年7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王荣森:《听王荣森教授评课》,第1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