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品茶app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初中生一小时50元

新课标下聋校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 发布人:qzjy
  • 时间:2008-11-12
  • 点击:9280
  • 来源:[db:来源]

作者:戴建军(老师)??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

多年来,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是按照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采用一连串的追问,牵着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的结论,强调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进度时间把握准确以及完成任务的不折不扣,致使课堂教学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但事实的课堂并不是教案的精确复演,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有关信息及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它有时是奇思妙想,超越教师的思维,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有时是节外生枝锦上添花。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

一、以质疑问难促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因此,我们倡导“动态生成”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应在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下,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思路,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1.以学生的质疑问难促生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是最珍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更应该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一上课学生就质疑问难,其中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课文穿插美女蛇的故事,是否宣扬封建迷信,其作用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议论纷纷。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我捕捉到教学契机,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认识到贯穿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作者天真活泼的童心。至于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则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经过大家讨论,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含义。

2.以师生的即兴创作、心灵碰撞促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活泼,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必须是潜在和开放的,应该接纳始料未及的经验,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在学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木兰会不会被发现?”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接着,就这一话题引出一个讨论题:想象一下木兰在战场上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她又是如何处理的?学生们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机智。教者利用学生的质疑,为大家搭建了一方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我们只有根据教学情景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为主”。

二、以反复朗读促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形成学生独特的体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可贵的是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1.巧妙设置情景促生成

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生成了新知,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春》一文时,在反复朗读中,教师给学生的朗诵配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优美的文章,似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很好地体现出了文章的意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春的美景,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意犹未尽。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常常把教学推向高潮。

2.开放的朗读设计促生成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有些课文,我总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篇,一遍又一遍地读,再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于感受、感觉、疑问。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三、以意外事件促生成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并能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1.以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促生成

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偶发事件,如学生提一些怪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怪举动,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融化怪问,化弊为利。教师要善于抓住瞬间机遇,做出及时调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古诗《三衢道中》,当讲到“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一名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叫了一声。全班同学先是一愣,既而哄堂大笑,随即将目光齐刷刷盯住老师,意思是看你老师怎么处理。这位老师冷静地一笑:“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的叫声,不正是受到诗中的环境描写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同学们从这一鸣叫声中,一定能体会到作者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心情。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鸟鸣的诗呢?”课堂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了,大家纷纷说出许多古诗句,如:“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然后全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诗歌的学习,课堂气氛活泼融洽。

2.巧借环境变化促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能随时环境变化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深深感受到课堂的意外生成之美。有一次课上到一半,忽然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起大雨,一双双眼睛投向了窗外。我一看课是难以继续了,干脆,我们来个即兴创作吧。于是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用一段有序、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并趁热打铁,布置学生写一篇观察雨景的日记,从效果看还是很不错的。这难道不比原来设计好的课堂更有意义吗?

四、以亲身体验促生成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悟。它具有亲历性和独特性。在体验中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升。一位老师在执教《秋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秋天的魅力,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带领孩子们来到秋天的原野上游戏,在大自然怀抱中尽情欣赏。等学生们回到教室,他们依然沉浸在游玩的欢娱中。教师让他们谈出各自的体会,学生的话匣子便立刻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即将收获的玉米、大豆和高粱,有的说看到了河上满载而归的捕鱼的小船;还有的说看到了广袤的原野上雪白的羊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着说不尽的高兴!可想而知,接下来学习课文一定是声情并茂的。当然,这种“走出去”的机会毕竟很少,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还是从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加深理解,产生共鸣,获得启发。比如,在学习哲理性散文《行道树》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那些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的人和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体会,从而使他们更深切地感悟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预”——制订好教学计划。但是课堂教学不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个环节,一成不变的由教师来“表演”,而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抓住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