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品茶app_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_初中生一小时50元

加强预习指导,培养高年级聋生自主学习能力
  • 发布人:qzjy
  • 时间:2008-11-12
  • 点击:11472
  • 来源:[db:来源]

?

一、指导聋生预习的意义

“老师讲十句,聋生真正能明白的可能只有两面句。”我们特教教师在交流时,常常会提到这种现象,抱怨这种现象。那么让聋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似乎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教还教不会呢,谈何自己预习,即使预习,也不过是徒有形式,难有什么实效。于是在语文科教学中,预习就被简化为把课文读两篇,找出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事实上这种预习之于聋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言,作用甚微。然而,预习之于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教会聋生预习是过渡到聋生能自主学习的必要步骤。

(一)预习有助于聋生从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

就我们聋校语文教与学的现状而言,聋生的学习基本是老师教一步就学一步,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没有目的,没有重点,上课时似乎听懂了,下课后很快就忘了。在听课之前,聋生对课文的了解多限于读了一两遍、找出了很多不理解的字词,好些的会把这些字词的释义从字典词典里搬到书上来。所以,当老师进入授课阶段,特别是第二、三课时的分析课文时,聋生基本上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如果聋生也能对课文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预习,其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会大大增强。

(二)预习能切实提高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是存在于教师的论文和带有较强表演性质的展示课中,在日常的教学中,聋生能够自主有效地学习的极少。也正因为如此,培养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我们聋校语文教学听重点也是难点。而有效地预习本身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体现,可以说在聋校,教会聋生预习是过渡到聋生能自主学习的必要步骤。

(三)预习能提高聋生的听课质量

如果没有预习,聋生对课文的字句理解都有很多困难,深入的理解只能是老师代为包办。聋生听课,主动思考的地方不多,如果预习中能有一些针对性的思考题,老师在课堂上的点拔才能真正把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聋生听课,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不会记笔记,如果老师没有提醒让记,聋生基本上是不动笔,如果老师提醒让记,聋生又多是从头抄到底,不知老师板书的内容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书上没有的,只顾埋头抄写,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其实一些内容是书上有的,根本用不着抄。这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预习指导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好

聋生预习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方法的指导,还需要建立常规制度,让聋生来重视预习,形成预习习惯。

1、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预习任务

我是一名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高年级语文第一学段的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我分析聋生的实际情况是:在通读课文后,很难理清思路;对词语的理解常常是通过查词典来完成,而不善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不善于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据此,我就确立了我们班聋生的预习主要任务是①尝试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有效解决生词。②找出文中替代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这有利于聋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③划出文中抒情、议论和细致描写的句子(这有助于聋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旨)④尝试找出过渡性的句段(这有助于聋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⑤预习前先读一读课后思考题(这有助于聋生能带着问题阅读,为此后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打下基础)。当然,每一课的课文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写法不同,在预习时也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几点基本上都可以融入到具体要求中,而且这种设计既是聋生力所能及的,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对聋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做到扶放循序渐进,逐渐形成能力

明确了预习任务,并不代表聋生就根据任务进行预习了。特别是在刚一开始,聋生的预习能力几乎是零,预习习惯没有养成,如果只把预习任务布置下去,很难收到实效。我在开始时,是先在课堂上带领聋生进行预习,讲清楚预习的步骤和达到的要求。如“怎么样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生词”,都要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来进行反复示范。等到班里的聋生基本上掌握了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后,我才把预习这一环节放在了课外,要求聋生自主完成。随着聋生预习能力的逐渐提高,对预习的要求也可以逐步提高,这是一个过程,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跟进。

3、预习也要检查评价,不能让预习流于形式

检查和评价是保证聋生认真预习、乐于预习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教师可以掌握聋生的学情,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聋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而对聋生预习结果的评价,能激发聋生预习的兴趣,使聋生看到自己的力量,乐于在预习时自主探究。我在上课时,课时安排的第一课时,就是用来检查聋生预习情况,提问和让聋生自主展示,这在上公开时可能是很失败,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这样安排确实有助于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我这样安排还有另一层考虑,就是了解我的学生,哪些聋生的预习情况好,学习跑在了前面,哪些聋生没有预习或效果不好。通过检查就做到心中有数了,一来可以对那些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重新提出要求,避免这部分聋生得过且过,时间长了拉大差距,出现两极分化,二来对那些没有预习或者预习效果不好的聋生,需要课堂上多注意,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

三、对聋生加强预习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我是教高年级的聋生,高年级语文课文一般都比较长,因此我总是要求聋生要提前预习课文,在讲授之前要求先读几篇。然而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种所谓的预习作用并不大,聋生把一篇课文读两篇,脑子里对这篇课文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一问三不知。这说明聋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比较低。阅读过程本身应该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然而聋生基本上没有这种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聋校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聋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了培养聋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开始重视对聋生的预习指导,向预习要质量,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现就平时的实践,谈几点做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课题是预习环节中的重要资源

记得有一次,我在校内上公开课,课题是《再别康桥》,这是一首诗,让聋生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相当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聋生勉强说出了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事后评课,一位同事指出,如果能引导聋生审读课题“再别康桥”几个字,这一难点就会迎刃而解!这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在此后的语文教学中就开始非常重视课题的阅读和理解。在这方面做了有心人之后,还真的发现小小的标题很不简单,它是往往是一篇课文的灵魂或眼睛。以人名为标题的,多见于写人的文章。为了表明人物的身份,有的在名字前加上有关词语,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凡卡》、《小抄写员》等。以地名为标题的,多见于介绍名胜古迹、风景胜地的文章,如《桂林的水》。 以物名为标题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状物的,如《鸟的天堂》、《林海》、《第一场雪》等;另一种是记事的,在事件中有某一物件贯穿文章的始终,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突出这个物件,就以它命题,如《荔枝》。 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加以高度的概括和凝练,作为标题,如《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一夜的工作》、《学弈》等。 把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直接提示出来,如《只有一个地球》。 以文章的体裁命题,如《古诗三首》等。 由此可见,课文的标题是很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在引导聋生预习时,首先要引导聋生养成重视标题、分析标题,从标题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良好习惯。

2、预读第一遍要做到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在预习课文时,聋生不认识的字词比较多,如果读一句查几次字词典,那么费了好大的劲读完查完之后,会对这篇课文的整体没有什么印象,而且这也不利于提高聋生的阅读速读,有时候聋生会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词语而耽误一节课时间,先是课文里的词不懂查词典,再是词典里的解释有更多不懂的词再查词典,结果把自己预习的主要任务都丢掉了。不是说词语不重要,但是如果常常因为一两个词语不懂就放弃整篇文章的阅读的做法是因小失大的。因此,我要求聋生读第一篇时,不要查字词典,只需要简单地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等等。目的在于让聋生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对于那些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在默读时,要随手划出来。在预习时对于一些过于深奥超过自己实际理解水平的句子,也不要过于纠缠,可以暂时存疑,以保证阅读的速度,从而培养聋生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的处理能力。

3、尝试在课文的语境中有效解决生词

其实,对于高年级的聋生的字词学习,我不太赞同一碰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就把这个字词孤立出来查字典词典。字词虽然是理解句段的前提和基础,但很多字词是要放在句子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的。我们要引导聋生,能根据字形、上下文和构词法等推断、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 “离开母校了,他觉得很惆怅。”“惆怅”一词中的“忄”一般都和心情有关,再结合整个句子的语境,可以猜测出“惆怅”一词的大概意思是“忧伤”、“难过”之类。这种方法对于高年级聋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高年级聋生的阅读面在扩大,他们不仅仅要学习教科书中的几篇课文,还要读报纸、杂志及网络上的新闻等,不可能每次都查字词典的。

对于要精读的课文,虽然要查字词典来准确地理解词义,但对于为数不少的多义词而言,那也必须把词义重新放回到句子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有一次,一个聋生问我:“老师,‘杜鹃’是什么意思?”我随口说“‘杜鹃’是一种鸟。”他点点头,又看了看那个句子,觉得不懂,就拿给我看,我一看,句子是:“山上到处是盛开着杜鹃。”在这个句子里,“杜鹃”是指“杜鹃花”。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词语的学习就会变得琐碎又死板。

4、预习时重视对注释的阅读

在检查聋生的预习情况时,我发现有一些词语、句式聋生都标上了疑问号,表明不懂。然而这些词语、句式在课下注释中都有解释和说明。这说明聋生在预习时没有把阅读注释。其实,注释是我们准确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注释是针对课文内容的,比单纯地查字词典更有助于聋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春》一课中“赶趟儿”这个词,原意是“赶得上”,而在文中的意思是说“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如果只凭查词典来理解这个词,很难准确和贴切。而课下注释则对这个词的愿意和在文中的意思都说得很清楚。还有一些注释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或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钥匙。我在教《藤野先生》这一课时,有一个难点,就是理解“但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课后练习问“我的意见是指什么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是从课文中看不出来的,所以文后给了注释,大意是说鲁迅先生本打算学医求世,但后来发现当时国民的精神更需要医治,而文艺更能从精神上唤醒国民,于是决定弃医从文。如果不读这个注释,是很难回答出这一问题的,而阅读课文注释完全可以放在预习这个环节内,这不仅可以节约课堂讲授时间,更有价值的是这种阅读注释的习惯有助于后继学习,有助于化解课文理解方面一些重点和难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5、找出文中指代语替代的具体内容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很多聋生,包括高年级的聋生搞不太懂文中指代性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然而为了行文简洁,一些课文往往使用不少指代语,如:这、那、这样、那样、既然这样、总之、他们、此、之、因为这样、其、其它等。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代替了相关的人物、时间、空间、人际关系等,在预习时要引导聋生确定出这些词语替代的内容,才能不忽略掉重要的信息。例如《落花生》一课,在父子们谈过花生的好处后,父亲有一句话是:“对,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望。”句中的“这”很关键,它是指代“希望”的具体内容,搞不懂“ 这”指代什么,就无法知识父亲对孩子们的希望具体是什么,而这又恰恰是本课的一大重点,即父亲通过花生来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如果让聋生养成在预习时弄懂文中指代词的具体内容的习惯,对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帮助是很大的。

6、划出文中抒情、议论和细致描写的句子

聋生在预习时,一般都习惯对一篇课文“平均”用功,不知哪儿应该是重点,哪儿应该多揣摩。记叙文中的抒情或议论部分,往往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其实不管是哪种文体,情感脉络句都是文章的重点句。这类句子是作者情感产生的缘由和过程,它们连缀起来就是文章的脉络。我们平时所说的画龙点睛句,即是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它们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要特别注意描绘精彩的语句,即作者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浓墨重彩描绘的句子,它们新颖而生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在预习时,如果能让聋生养成划出这些句段并多阅读多揣摩的话,对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会很大的。

?7、尝试找出过渡性的句段

聋生在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方面能力较差,这既表现在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方面,也表现在聋生自己的写作练习中,聋生在写作文和日记时,常东一榔头西一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过渡句在文章中起纽带作用,它可以把文章的相关内容联结在一起,使文章严谨。如《将相和》一文的三个小故事都是用过渡句进行连接的。《挂两枝笔的孩子》这篇课文用过渡句、过渡段联结段落意思,行文连贯自然。第一、二两段之间用过渡段(第3自然段)承上启下。“可陆小亮也有不挂笔的时候。”这句承接上段末句“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这中间的秘密,只有班主任王老师清楚。”这句话启示了第二段的内容。第二、三两段之间用过渡句“后来,王老师知道了他的心事,找他谈了话”,从时间、人物、内容情节上承接起来。明确过渡句所承所启的内容,也就真正认识了过渡句的作用。

对于聋生结构文章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从我们阅读课教学中的过渡句过渡段的作用入手,首先,要让聋生知道什么是过渡句和过渡段及其作用。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多种过渡方式,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①用一个句子(陈述或设问)过渡,承上启下,如;②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③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再次,要让学生知道过渡句一般的位置(通常在下段首,也有在上段末),过渡词,承上的部分和启下的部分分别是什么,如《赵州桥》一课出现一句典型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上一段就讲了怎样的雄伟坚固,下一段具体写了怎样的美观。因此,在阅读中,抓住过渡句,能帮助概括上下两段的段意,而在作文中,有了过渡句,能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眉目清楚。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可以把这个环节作为预习新课的一个常规环节,来让聋生不断地强化这方面的认识和体悟,从而形成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8、发挥课后练习对预习的指导作用

用课后练习指导预习,那么一篇课文预习的切入点就找好了。我们聋校所用的教材,不管是聋校实验教材还是普校教材,其中的课后练习都不乏能牵动对全篇理解、具有提纲挈领性质的问题。如《智取生辰纲》一文,虽然是普校教材,但其后的课后练习也有适合聋生预习时完成的。“练习一: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并据此分析一下杨志的性格特征。”我在讲授这一课时,就是要求聋生在预习的环节中完成这一课后思考题的,等正式讲课时,聋生已把有关杨志言行的句子在书中找了出来,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这篇课文很长,如果让聋生在课堂上临时找划句子,一节课的时间也不够用),而且聋生在读与划的过程中,对杨志这个人的性格已有所了解,虽然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但一经提示,便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老师再一引申,就可以让聋生了解《水浒》刻画人物的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言行来刻画人物。再如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九课《落花生》一文的课后练习一“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填写,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种花生→(????? )→(????? )→(????? )”这是一个指导学生预习的好题目,如果学生在预习时能完成这道题,那么预习的任务这就基本完成了,而且题目难度适中,侧重于整体感知,正好可以放在预习环节中进行。

以上谈的都是我个人在指导聋生预习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我从06年开始尝试指导聋生预习,坚持到现在,带了两个班,效果都不错。我想在预习指导方面如果能做到持之以恒的话,聋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会逐步得到提升。文中谈到的方法步骤看起来也许比较复杂,但只要引导聋生掌握一套预习常规,形成习惯,其中的多项要求都可以合并在一次预习阅读中完成,难度并不大。对于那些聋生普遍完成不好的项,教师正可以据此来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难点和重点,使新课的教学设计更贴近聋生的实际需要。这是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而言,预习的更大的好处在于能提升聋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即使毕业后,聋生也完全可以用在预习时学到的方法从书籍、报纸、杂志、网络上阅读自己喜欢或需要的文章,从而提升聋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都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