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12-03
- 点击:5976
- 来源:[db:来源]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推动特教改革创新
2010年是我校大发展,大跃升的一年。一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福建省中小学管理规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构建和谐校园为重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科学管理为手段,努力实现学校 “十一·五”办学目标,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力地推动我校第十一届省级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获得“福建省模范教工之家”、“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泉州市特教教学管理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2010年工作回顾
(一)用先进的时代思想理论,提振教职工创业激情。
一年来,我校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辅导讲座、讨论交流等形式,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着力形成科学发展的共识,从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度,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理念创新、解放思想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工作,强化各项工作措施的督促落实,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增强事业心、责任心,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爱生乐教、为泉州特殊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思想意识。大力倡导敬业、创业的从业精神,结合特殊教育发展新形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搞好教学的内驱力。并且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业务技能的学习,学习新时期教育理论,新课改理论等业务知识,把学习作为我们工作生活的方式和常态,主动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观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制定计划谋划工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落实工作,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检验我们的工作,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党建群团、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把学习理论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提振教职工创业、从业、敬业精神,为打造海西残障自强者摇篮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
(二)加强师德建设,催化专业成长
“谁拥有一流的师资,谁就赢得了21世纪特教发展的空间”,这是我校长期坚持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宗旨,学校始终坚持以“和谐、严谨、爱生、奉献”的优良教风,塑造了一支具有良好学科结构和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
1、培养高尚师德,树立优良师风。2010年学校以“树师风、立师德、铸师魂”为核心,积极开展学习“艰苦奋斗、尊重科学、无私奉献、拼搏创业”的惠女精神活动,形成“弘扬惠女精神,提振创业激情,促进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泉州特教的建设。2010年3月为全面贯彻落实闽教人[2010]28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推动我校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学校积极开展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活动,举行师德演讲比赛、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在参加泉州市师德演讲比赛中,我校的李聪敏、郑联、马丽丽三位老师均获得可喜的成绩。同时,学校结合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注重宣传、推广教师身边的先进事迹,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一批师德先进典型,2010年来我校有蔡景灿、刘德华老师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殊荣,柳适华老师获泉州市“星星火炬奖章”,柯凯璇、吴永先老师获得泉州市教育局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陈秋蓉老师获得泉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之青年特殊教育工作者等先进典型。
2、实施读书工程,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工阅览室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校报《探航》向老师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和吴非的《不跪着教书》两本教育经典书籍。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召开专题交流研讨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5月以来,学校又掀起“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的读书活动高潮,全校教职工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教育名著的学习中去,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受益匪浅。
3、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人力资源强校。近年来学校从全国六所部属师范及其它高等院校引进38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特教教师,2010年又从泉州师范学院引进了两名特教本科优秀毕业生充实我校小学部师资力量,同时鼓励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2010年仍有五名教师在职进修。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师徒结队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学术研讨以及开展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为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使他们的潜质得以发挥。2010年以来有13位老师分别到杭州、南京、长春、上海、北京等地参观学习,在练兵加培训的师资建设模式下,至今已有不少年青教师成为教学骨干或行政管理人员,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后劲保障。
4、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我校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实施周公开课制度,每个学期每个教研组根据实际按组员数的30%报送周公开课人员名单,由教科室统一制定周公开课安排表,每周的公开课本学科组员必须按要求完成听课任务,同时欢迎没有课时冲突的老师听课,开课老师完成教学反思后听课老师再进行统一评课,至今已开展了60多堂周公开教学课,形成了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2010年3月以来我校又举办了以教师硬笔,粉笔字比赛、手语培训、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件制作比赛等为载体的岗位练兵系列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业务的提高,学校范荷树、陆璐、马丽丽等老师在参加泉州市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5、启动“后备名师工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坚持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兴校”战略,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为载体,着力打造“后备名师工程”。2010年我校培养了1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同时,11月份,我校首届名师培养工程正式启动,通过自愿报名和资格审查的形式选举产生了首届后备名师人选7名,并推荐参与泉州市中小学教学名师的评选。同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踊跃参与我市名教师、名班主任(邮政杯)等评选活动,我校郭梅芳副校长荣膺泉州市首届名教师(邮政杯)殊荣,2010年10月,范荷树老师以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优秀成绩挤身于泉州市首届名班主任(邮政杯)获奖行列。通过“后备名师工程”的启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全校形成了鲜明的争先创优氛围。
(三)延伸德育触角,培养健全人格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营造残障学生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同时发挥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和辐射作用,有力地推动残健一体化教育体系的建设。
1、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育人氛围
注重德育文化熏陶,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突显处室与班级文化特色。办公室设计具有专业思想和时代特征的宣传文化,公共场所既有国内外残障人自强不息、残而有为的事迹,也有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自食其力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的校友先进事迹。其次,抓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做到班级文化“十个一”。学校要求每个班级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聪明才智,突出各自的个性,充分发挥语文教研组在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的主导作用,布置好班级图书角、植物角、班级论坛、班级荣誉角、学习园地、教师自勉、学生自励、黑板报,使真正教室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发挥好教育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而盲部则发挥广播站作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形成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2、加强德育网络建设,提高德育水平
德育队伍是实施德育的重要保证,学校强化了五支队伍建设:一是领导队伍建设。成立了由校党支部、校长室、工会、德育处、教务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德育工作的规划、检查、督促和协调工作。二是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全体教职工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过程育人”的德育理念,加强残障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残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家长学校建设。2010年6月我校召开了第四届家长委员会议,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建设,积极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四是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的先锋作用,抓好学生会、劝导队、卫生督察队等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推进我校团队工作进一步发展。五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水平。首先规范班主任和生管员工作考核制度,修订《班级量化考评办法》和《班主任考核方案》,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会议,交流班级管理经验,落实管理措施。每天公布班级量化结果,每月评出文明班级,授予流动红旗。其次是加强班主任的培训,2010年共派出9位班主任参加全国、省、市级培训,提高了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同时加强班级工作专题研究,组织班主任和生管员撰写学生管理、个别化教育等德育论文。
?3、积极开展有利于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的道德宣传和主题实践
(1)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播放爱国主义音像作品,举行“爱我中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积极组织盲聋学生祭扫烈士陵园活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优良传统。
(2)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整合现有德育资源,精心设计活动项目,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准绳,以培养残障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为主线,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新生训练、军训、校规校纪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培养提高残障学生的文明程度。为了让学生养成文明上网,不沉迷网游、网吧,我校利用周未开放计算机室,并为盲生建设了一间电子阅览室,由专门老师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拒绝网吧,使网络成为同学们学习的良师益友。同时,开展学生文明礼仪督查评比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每天每周都有“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综合评比,文明班级评比有八项内容,主要有卫生、纪律、课间操、仪容仪表、学习成绩、通讯稿等)学生有文明礼仪督导员,在校园里督导学生的仪容、仪表、文明举止,现学生精神面貌良好。
(3)利用校会、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板报、“七色光”广播站、手抄报、演讲比赛、主题实践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渗透。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聘请泉州市文化局原副调研员吴天赐为校外辅导员,不定期为残障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讲座;举行了“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新一代” 签名活动,开展了玉树地震“大爱无痕”的爱心捐赠活动,表达了对地震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同时通过启动评选“感恩之星”,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征文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敬师长、感恩父母、回报社会的思想品质。2010年4月30日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了“迎特奥、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系列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拓宽了学生道德体验渠道,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
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分别设立盲、聋学生心理咨询室,配套电脑等相关设备,聘请两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接受学生咨询服务,辅导残障学生疏导心理问题。二是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素质信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障碍。三是经常性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四是结合“后进生”的帮教转化,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后进生”转化工作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一年来共派出了5位老师参加市级相关知识的培训。六是加强家庭教育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关工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通知》(妇字〔2010〕6号)文件精神,在总结多年来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家庭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残障儿童、家长的需求,学校积极组织专业老师,深入研究我校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和问题,编辑出版了《家校教育读本》盲、聋分册、《生命教育》等家庭教育校本教材,并分别于2010年3月25日和9月3日举行了两期学生家长集中学习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5、树立身边先进典型,优化学风教风校风
学校重视争优创先工作,定期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2010年以来学校共评出市三好学生2名,市优秀少先队员1人,市优秀少先队员之自强好少年3人,市优秀团干2名,市先进班集体2个;校先进班集体6个,校双优学生30名,校优秀学生干部5名。同时学校充分运用学校宣传阵地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2010年4月22日,根据《关于评选推荐泉州市“五小”标兵的通知》(泉妇[2010]21号)文件要求,通过班级推荐,德育处筛选,学校审核的办法,评选出蔡达伟同学为泉州市“五小”标兵。通过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弘扬正气,促使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四)规范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前提下,强化向管理要质量的意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重点是坚持规范教师的备、教、改、辅、考等日常教学工作,注重教学过程的监控,随时抽查,定期考核,督促广大教师认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常规工作。
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依照课程标准,开足开齐课程,坚持专课专用。加强备课管理,教案力求创新,突出个性,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把握重点、注重难点的突破,课后要撰写反思或随笔。课堂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科室、教务处、职教处加强了听课督查力度,经常深入课堂听课,采取“推门听课”、“随堂听课”、“调研课”、“考核课”的形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时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要求教师要提高作业质量意识,布置作业要适度、适量,少一些机械性的训练和重复操练,多一些兴趣激发,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注意笔练、口练等书面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批改作业要规范、细致,注重学生书写质量,要加强对学生更正的督促力度,要注重通过作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倡导使用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010年高考我校又获得丰收,12位同学参加考试有9位同学分别被长春大学、北京联大、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
2、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积极开展兴趣小组及各项课外活动,做到时间、人员、内容、考核等方面落实到位,以各项竞赛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主要活动有语文学科的写字比赛、造句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数学学科的口算、珠心算,英语学科的英语节,还有职业中专的信息技术比赛等活动。2010年泉州市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中,我校学生获5金2银3铜的好成绩,同时突破7项市级纪录,2项省级纪录,在泉州市第24届中小学生美术书法现场比赛中潘培源同学获三等奖,手工比赛中我校黄锦红、林秋萍两位同学获三等奖。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有用之人。
(五)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教研成效
1、课题研究稳步推进。教务处、德育处配合教科室,按学校教科室工作计划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把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新课程理念等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扎根于教学实践,将教学和养成教育中最困难、最根本的问题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落脚点,逐步解决特殊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现有校级课题5个,市级课题2个,国家级课题1个,特别是《中国手语》推广实验研究被作为我校深化素质教育的助推器,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注重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稳步推进各级课题研究的开展,及时总结,汇报成果。2010年5月16日,我校两个市级课题在中期检查中得到专家的充分的肯定。
2、教研组长功能进一步发挥。各学科教研组长对本学科教学质量把关负责的意识得到加强,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掌握学科教学的最新动态,做教学改革的示范者、带?头人。认真落实教研活动计划,及时做好小组活动详实记录,对存在问题,集中进行商讨,提出改进意见,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研工作的开展。
3、教研与实践齐头并进。以周公开课为平台,以教学比武为抓手,进行岗位练兵,以赛促学,以赛推优,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从而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步伐。同时学校要求教师每学年上好一堂体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校内展示课,各教研组重视研讨,提炼和反思,合全校之力搞好示范课的准备工作。
4、个别化教育计划成果显著。每位学科教师必需“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关注特困生、转学生,认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课教师对学困生和转学生要建立好档案,认真分析摸底,制定出针对性的转差计划,提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补习,对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进步,从而深化长期以来我校实施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5、聋小学部学科课标及整合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在教研室的牵头下,在全体教研员和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结合普小教材特点,完成了将聋小学八年制教材整合成为五年制教材,同时还制定了校本课程目标,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现在得到广泛运用,从而大大缓解了聋生的厌学情绪,促进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6、2010年6月11-12日福建省特殊教育听障南片区教研活动在我市顺利召开,我校做好了一切准备和后勤服务工作,本次以“强化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凝聚了全省100多位特殊工作者齐集泉州,共同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我校作为牵头校组织了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进行公开教学活动,加强了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我校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得到同行们的充分肯定。
7、医教结合,初显成效。2010年6月4日我校在留美博士胡建民医生的热心倡导下,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建立了5万多元低视力康复仪器设备的“力达低视力康复工作室”。学校与福建医大附属二院眼科密切合作,在胡博士为代表的低视力康复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我校低视力康复工作得到积极高效地开展,为低视力学生创造了无障碍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六)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后勤保障
1、扎实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提高和改善学校的办学水平,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后劲,推动了学校办学事业的发展。一方面狠抓服务意识的培养,进一步优化职工的服务意识,加强后勤队伍建设,注重对后勤人员的思想作风教育,进一步完善宿舍和食堂服务部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物价法》等法律条例的学习和贯彻,确保师生的身心健康,努力改善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条件。另一方面继续优化办学条件,根据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潜力,充实、完善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了对学校各功能室的配套力度,推进了校园基础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同时,全力以赴支持市校安工程项目综合教育大楼建设,现已竣工验收完毕,正式投入使用,校安工程项目学生宿舍大楼各项审报手续审批就绪,现正积极筹备工程招投标工作,争取2011年3月进行工程招标并开工建设。
2、为进一步促进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的提升,为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校积极开展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的创建工作,并专门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学习《福建省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方案》,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准确定位创建实践载体,合理规划校园区域功能,加强硬件的建设,特别是盲、聋专用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套,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对于学校薄弱环节,确定整改项目,落实整改责任人,明确整改时限。经过全校师生半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师资雄厚、制度健全、办学成效显著的格局,已基本达到评估方案的标准和要求,于2011年元月份在全省率先通过福建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市级验收,现正积极申报接受省级检查评估,争取在全省率先通过检查验收。
(七)加强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首要位置,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平安校园”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校内外安全监控网络,完善安全防范体系。首先,学校与城东派出所、城东治安巡逻中队,城东联防队携手共建安全防范体系。其次,大力开展学生交通、防控甲型流感、消防、游泳、用电、食品等卫生和安全教育,举办“消防演练”、“安全转移”、“紧急疏散”等演练活动,提高残障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配齐配足安全防范警械用具,确保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校园,2010年以来,学校未发生违法违纪现象及任何安全事故。
总之,2010年是我校发展的关键一年,各项工作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跨跃式的大发展,但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出类拔萃。今后,我们将以创建“福建省特殊教育标准化达标校”和省级“文明学校”为目标,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力争为泉州特殊教育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2011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是我校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校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学校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泉州市教育局2011年工作要点,结合福建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后勤保障体系,加强综合治理,创建平安校园,着力解决我校在发展过程中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突破学校发展瓶劲,为办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和打造海西残障自强者摇篮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1.管理目标:加强学校规范管理,落实逐层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学校品牌,全力谋求学校跨越式发展。
2.队伍目标:增强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师的科学、人文管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爱生、敬业、奉献,开创我校工作的新局面。
3.德育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残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继续加强和改进残障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全面健康成长。
4.教学目标:以实施“有效教学”为抓手,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深化导学案模式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抓好校本培训,完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并丰富活动课程内涵。
5.创先争优目标: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学校”、努力通过“福建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评估和“福建省德育工作达标校”的验收。
(三)主要任务: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保持特教办学活力。鉴于我校领导班子刚刚调整,要进一步强化班子成员角色的转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带领全校教职工开拓泉州特殊教育的新辉煌,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反思,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要着眼于“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目标建设,不断增强“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保持特教办学活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创人力资源强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培养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开展教师教育培训活动和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通过培养高尚师德,树立优良师风;实施读书工程,提高育人能力;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构建人力资源强校;开展岗位练兵,提高业务素养;深化名师工程建设,打造名师团队等方式加强人力资源强校的建设,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学科配套的师资队伍。
3、积极开展德育实践,不断提高德育水平。自觉树立德育为先、以人为本、以德治教,依法治校的理念。要以《福建省德育工作测评方案》为准绳,积极争创省级德育工作达标校,以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抓手,以传统节日和主题活动为实践载体,以创先争优为手段,不断加强残障学生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教育等,同时进一步强化德育网络和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4、加强校本教研力度,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推动特教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极力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扎实开展个别化教育计划,同时深化医教结合模式,摸索医教结合新的增长点,促进残障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学业务,积极探索特殊教育规律,通过实行“六认真”检查、推门听课、岗位练兵、“蓝青工程”、外派培训、引导反思等手段,积极落实“有效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争取教学质量得到新的飞跃。
5、加大特教职教力度,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要充分认识“特殊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深刻哲理,深入研究特校职教办学规律,不断挖掘社会有用资源,充分发挥社会这个大舞台,选择部分专业作为试点,实现校企联办等多种形式的特教职教办学模式,不断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的基础,适应社会残障人就业的需求,同时充分发挥我校盲人按摩中心新场所的优势,进一步壮大盲职专的学员队伍,培养更多残而有为,一专多能的建设者。
6、加强文体艺术教育,提高校园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文体艺术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特殊艺术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我校为省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要通过展能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元旦等实践载体,借助兴趣活动,培养更多残而有为的特殊艺术人才。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浓厚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形成“盲弹聋舞,盲唱聋伴”的校园文化特色,逐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7、完善后勤保障体系,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意识,完善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绩效考核制度,要充分考虑量的因素和质的区别,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制度,同时要以《福建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评估方案》为准则,做好评估的后勤保障工作,认真总结我校在福建省特殊教育标准化建设市级评估验收的工作经验,加强整改和提升工作,争取今年4月份通过省级验收,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8、加强创安工程建设,警校共建和谐校园。努力争取资金,完善综合教育大楼各功能室的配套,加快校安工程学生宿舍楼的各项工作进度,争取年底公开招标并开工建设,为泉州“五大战役”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把学校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首要位置,建立校内外安全监控网络,完善安全防范体系。警校共建安全防范体系。同时要大力开展学生交通、防控甲型流感、消防、游泳、用电、食品等卫生和安全教育,举办“消防演练”、“安全转移”、“紧急疏散”等演练活动,提高残障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配齐配足安全防范警械用具,确保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建和谐校园。
???????????????????????????????????????????????????
??????????????????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