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11-09
- 点击:7124
- 来源:[db:来源]
杜威的《学校与儿童生活》
???????????????????????? 泉州特殊教育学校??? 赖天送
1、如果我们想象一下普通的教室,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着挤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没有活动的余地,课桌几乎全都是一样大小,桌面刚好放得下书籍、铅笔和纸,外加一张讲桌,几把椅子,光秃秃的墙,可能有几张图画,凭这些我们就能重新构成仅仅能在这种地方进行的教育活动。一切都是为“静听”准备的,因为仅仅学习书本上的课文不过是另外一种“静听”,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依附于另一个人的心理。比较说来,静听的态度是被动的,吸收的,它还意味着竟有一些现成的材料,是地方教育官员、教育局和教师准备好了的,儿童要在最少的时间内接受这些教材,接受越多越好。
(大师在这里对旧教育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生动的白描,也就是在这些也许有点夸张的描述之后,他提出了那句曾给他带来“儿童中心论”之定论的名言:“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事实上,与中国的传统教学形态形成鲜明对照的西方教学观也是从对旧教育的批判、改造中脱胎而出、慢慢确立起来的,其在大众认识中的普及与教育实践中的生根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且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想、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相比之下,缺少了这方面传统的中国人,对旧教育的批判不仅来的晚,而且不够彻底,始终处于“藕断丝连”、“难舍难分”的状态,甚至可以悲观点判断,我们的教育主要还是大师多年以前批判的那样,不是吗?)
2、人们常常问:如果你从儿童的观念、冲动和兴趣出发,一切都是如此粗率,如此不规则,如此散乱,如此没有经过提炼、没有精神上的意义,他将怎么获得必要的训练、陶冶和知识呢?……“如果愿望等于现实,乞丐也会发财。”由于愿望不等于事实,由于真正满足一个冲动或兴趣就是要努力工作,要努力工作就会碰到障碍,就要熟悉材料、运用独创性、忍耐性、坚持性、机智,它必然包含有训练——力量的安排——并提供知识。
(杜威应当是经常要面对这样的质问的,他则列举了若干儿童手工劳作中的训练价值予以反驳,并由此提出了儿童四大类的本能或兴趣:交谈或交流方面的兴趣、探究的或发现的兴趣、制作或建造的兴趣和艺术表现的兴趣,认为它们是自然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儿童的积极生长仰赖于对它们的运用。他承认自己选择这种特别的研究方式是对上述问题的让步,但更表态,自己不愿停留于这种多少有点消极的和解释的情况。也许,有所创新的学者终身都要被纠缠于各种质问与辩解之中,杜威令我钦佩的是,他的解释显得有理有节,列举的那么多实例足够证明他不是空想家,尽管实例的描述不是特别生动,不象中小学教师们那样信手拈来、充满感性的体验与激情。)
3、“让我们与儿童生活在一起”肯定意味着,首先,我们的儿童一定要生活——不是那种强迫他们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压制和阻碍他们的生长的生活,对那种条件的最长远的考虑是与儿童现在的生活联系起来的。……如果我们了解和同情儿童时代的真正本能和需要,并且探求它的最充分的要求和发展,那么,成人生活的训练、知识和文化修养都会及时到来。
(又一次回到了“教育即当下的生活”,杜威的课程理念应该是“实质教育”多于“形式训练”的成分的,他也非常自信,只要沿着儿童本能与需要的指引,让它们充分发展,“形式训练”说支持者们得意的那些素养自己也能实现。所以他最后这样反问:“我们是不顾这种天生的背景和倾向、完全不与活泼的儿童打交道而与我们已经建立的僵死的概念打交道,还是使这种天生的倾向发挥作用、给它以满足?”杜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信任儿童、信任儿童的生活之价值的大师自信而深远的眼光,相比之下,我们许多人不敢改革,不敢承担责任,害怕面对诘难,根源在于对儿童的不信任,对自我的不信任,进而,也是对人性本真力量的不信任。)
?
?
201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