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3-12-05
- 点击:4468
- 来源:[db:来源]
一、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农村教育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时候,要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这是留守儿童的福音。但政府应该切实作为,才能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到实处。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中国有农村留守儿童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4000万。这些孩子大部分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79.7%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为监护,13%托付给亲戚朋友,7.3%连监护人都不确定。因为缺乏亲人的关爱监管,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养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存在许多隐患。最为极端的例子是2011年9月发生在某地的一岁半女童伴着奶奶的尸体独自度过七天的惨剧。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刻不容缓。
也许有人会问,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应该培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只要你看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农村的青壮年要抛家别子进城打工。2011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是6977.3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809.8元。同样的三口之家,城里有六万多元,农村不足两万元。人都有追求美好和活的愿望,所以他们要进城打工,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没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因为低廉的工资,高企物价和房价,连城里人都生活不易,何况农民工。事实上,我们城里人都在享受农民工的服务,我们的周围干脏活累活的都是农民工。如果我们要求他们留在农村,马上就会出现用工荒。如果我们追究他们违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有80%的父母是犯人。在目前无法从根本消除城乡差别的时候,我们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个时候,政府切实作为,建立长效机制,关爱这些留守儿童。
其实国务院早在2006年10月19日就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办公室牵头,联合全国妇联等十二个部门共同组建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小组,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但是,六年过去了,关心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并没有制度性的突破,而一代孩子又已经长大了。而孩子的童年是短暂的,孩子等不起。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些地方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比如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儿童的寄宿学校,让留守儿童打免费亲情电话等等,这是一些地方政府各自探索的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需要推广。
二、改善乡村教师、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老师的工资待遇。
经过20余年的呼吁和努力,教育经费终于达到了4%。如何用这笔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 民族地区倾斜。这种倾斜,首先应该要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因为工资待遇差,条件艰苦,现在老少边穷地区普遍留不住老师。在大城市博士生教小学的都不稀奇,但在偏远山区,一所中心校就缺好几科老师。现有的老师也都在纷纷逃离。
《教师法》里有这样一条:教师工资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这个公务员事实是指当地公务员。我们一直以为如果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老师的工资就有保障了。但公务员普遍有其他收入,老师只有这份死工资。现在免费师范生有90%分配到了农村,但要留住他们,光靠感动是不够的,还要有实惠。
三、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政府采购,统一达标,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中小学实验室。虽然地方有差异,但国家应该有一个最低的最普遍的标准,这个最低的标准应该由国家的教育经费统一达标。现在的教育设施达标要求地方经费配套,老少边穷地区因为财力有限,往往配不了套。农村校舍、教师宿舍、实验室等等,就比如是一辆车子,国家标准说这辆车至少要是一辆捷达,北京上海地方有钱,你可以买奔驰宝马,长沙武汉只要你买得起,可以买皇冠奥迪,但乡村至少应该是一辆捷达。但即便是一辆捷达,如果国家不给买,地方可能就买不起,只能买一辆农用三轮车。农村的孩子,虽然也有音乐,有信息计术,有科学,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钢琴,从来没有做过实验。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
四、切实以孩子的利益为最大的利益,解决校车问题。
农村撤点并校造成许多农村孩子披星戴月去求学,于是,相应的也就产生了校车安全的问题,我们已有了血的教训。国家及时出台校车安全标准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讨论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现象,校车到底该有头还是没有头,发动机该在什么位置,企业在这些枝节问题上打架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想瓜分校车这块蛋糕。不管是哪个企业为首制定校车安全标准,都要以孩子的安全为第一原则,而且安全标准应该是独立于企业利益之外的。校车安全就是校车安全,没有中国校车安全标准和国外校车安全标准的问题,在这件事情上最好不要有中国特色,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在同样的安全标准原则下,当然可以优先国内企业。关键是要将校车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点,每一所学校,让孩子乘上安全的校车。
教育是百年大计,对教育的任何投入都利在当下,功在千秋。但希望教育经费能首先向农村倾斜,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让这些地区慢慢享受到教育的公平,从而改善这些地方的教育现状。
2012年6月